1919年7月的一天,齐白石暂居在法源寺的羯磨寮,与他的徒弟张伯任正闲坐聊天。忽然,他注意到脚下那块破旧斑驳的地砖上,隐约刻着一个形似小鸟的图案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格外引人注目。于是,他顺手抓起一张纸,快速将这只鸟的形态描绘了下来。
乍看之下,齐白石画中的这只鸟线条粗犷、神态呆板,似乎没有多少美感,甚至显得有些“怪异”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这幅看似简陋的“怪画”,齐白石却视若珍宝,随身携带了近四十年之久。
直到1957年,齐白石去世后,这幅画才被家人捐赠给国家。据保守估算,这幅简朴的画作如今价值至少4.2亿元人民币!
不过,这还不是齐白石作品中最昂贵的一幅。2017年,他的《山水十二屏》以9.315亿元的天价成交,刷新了中国书画拍卖的全球最高纪录。
展开剩余89%如今,我们耳熟能详的,往往是齐白石成名后的“传奇故事”,却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大师的艺术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。
他出生于贫苦家庭,早年因体弱只能以木匠为生,直到25岁才正式拜师学画。到了55岁时,为了生计北上北京,但他的作品起初并不被京城主流画家接受,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艰苦“变法”才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,最终在中国画坛赢得一席之地。
那么,这位从贫穷木匠到国画大师的齐白石,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?
齐白石一生精力旺盛,个性鲜明。据传,他不仅热爱绘画,还钟情于美女,尤其喜欢年轻貌美的少女,这些传闻到底是真是假?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位“传奇画家”鲜为人知的另一面。
齐白石于1864年诞生在湖南湘潭白石铺的一个贫苦农家,本名纯芝,字濒生,自号“白石”。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13岁那年,齐白石在父母安排下,跟随一位木工师傅学做木匠。
最初,他学习的是“大器作”,即木工中的粗活,这种工作虽然易学但技术含量低,报酬也微薄。为了多赚些钱贴补家用,他改学“小器作”——雕花木工。
当时师傅教的多是麒麟送子、五羊开泰等传统花纹,齐白石心思活跃,想尝试更多新鲜的图案。一次,他在客户家中偶然发现一本残破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视若珍宝,便借来日夜临摹。
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,齐白石不断创新雕刻花样,花鸟虫鱼、历史人物故事皆成为他的题材。由于雕刻细致且图案别致,乡亲们纷纷找他做雕花木工,齐白石也因此被昵称为“芝木匠”。
1889年,25岁的齐白石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贵人——胡沁园。
胡沁园是湖南的乡绅,看过齐白石的临摹作品后大为惊叹,极力劝他放弃木匠生涯,转而专心学画。
在胡沁园的资助和鼓励下,齐白石潜心绘画,同时苦练书法和篆刻,并开始靠此谋生。
渐渐地,他在本地渐有名气,收入也逐步增加。那时,他为人画像每幅可得二两银子,远超木匠收入,令齐白石颇为满意。
他在《齐白石回忆录》中写道:
“我四十岁前未曾远行,行止都在湘潭附近。每到一地,逗留时间不长,得点润笔钱便带回家养亲扶妻。并不求发财,只愿糊口养家,心满意足,无远游之念。”
然而,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,让本无远游之念的齐白石开始了漂泊不定的人生。
1902年,齐白石受好友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授画。在那里,他遇见了第二位贵人——陕西布政使樊樊山。
樊樊山极为赏识齐白石,不仅亲自为他制定“润例”,还试图推荐他成为慈禧太后的宫廷画师。
齐白石对定润例十分感激,但对进宫为内廷供奉却坚决拒绝,坦言:“我未见过世面,怎能做内廷供奉?我只想卖画、刻印,靠双手积攒几千两银子,养家足矣。”
樊樊山知晓其为人,遂不再强求,但极力劝他赴北京,因为只有北京才能开拓他的艺术天地。
为生活所迫,齐白石听从劝告北上北京。
然而,初到北京,年近不惑的齐白石却生活艰难。
他的画作受八大山人影响浓重,与京津主流画风格格不入。即便画价比同辈低一半,也难以出售。
他无奈感叹:“未工拈箸先拈笔,画到如今不值钱。”
他自述:“我画风冷逸,京城人不喜欢。除陈师曾外,几乎无人懂我。我的扇面润格两元,比别人低一半,仍无人问津,生活凄凉。”
幸运的是,他结识了另一位恩师兼知己陈师曾。
在陈师曾建议下,55岁的齐白石决意进行长达十年的“衰年变法”,彻底改变画风。
他曾对友人表示:“我画数十年未称心,今后决定大变,不让人知,即使饿死北京,也要问心无愧。”
此后,他潜心研究,改换画风。十年后,65岁的齐白石不仅形成了独特风格,还创立了“红花墨叶”派。
自此,他的画开始供不应求,名声大噪,稳坐中国画坛一席之地。
不仅如此,齐白石在国际上也广受赞誉。1956年,印象派大师毕加索曾评价:“齐白石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,他只画一条鱼,却能让人感受到滔滔长河。”
从25岁专学绘画,到65岁成名;从贫穷木匠,到国画大师,历经四十余年,齐白石始终不忘初心,勇于挑战自我,成为励志典范。
受早年贫困影响,晚年的齐白石虽财力充裕,但生活依旧俭朴,甚至到了“抠门”的地步。
那么,他到底有多“抠”呢?
不仅卖画时斤斤计较,甚至对家人和客人也不宽裕。
作家张郎朗在《大雅宝旧事》中记载:
客人来访时,齐白石总是把钥匙挂身上,走动时哗啦哗啦响,远远就能听见。
做饭时,他亲自开锁称量,每人食量都有严格限制,没人能多吃。
招待客人时,端出来的月饼和花生坚决不让吃,因这些东西极为珍惜,且有些早已过期,吃了可能伤肚子。
看到这些记载,我颇为震惊。若非对贫穷有深刻记忆,谁会抠门到如此地步?
我童年生活在农村,见过不少节俭老人,但没有一个能“抠”得像齐白石。
不过,齐白石也有罕见的大方时刻。
一次,梅兰芳来访,提起一位朋友花了半年工资买下一幅齐白石《耕牛图》。齐白石知道此人家境一般,便让梅兰芳取回真迹,将假画留给买家。
由此可见,齐白石的“抠”是有原则和底线的。
自古名士多风流,若说近现代书画界的风流人物,齐白石必定榜上有名。
他虽只娶过两房妻妾,但关于他的风流故事却不少。
19岁那年,齐白石在父母安排下,娶了湖南农家姑娘陈春君。
陈春君比齐白石小一岁,虽是媒妁之言,但婚后相处和睦,默默支持他的木匠和画家生涯。
1917年,为生计,已近不惑的齐白石北上北京。陈春君因家中有五子及微薄家产,决定留乡照顾。
齐白石独自北漂,初到京城,画不被认可,孤独寂寞可想而知。
两年后,55岁的齐白石结识政坛新贵胡南湖。两人投缘,胡南湖重金购画,逢人推荐齐白石“一幅画能值百金”。
齐白石常上门拜访胡南湖,某日正在厅中谈话时,一名丫鬟端茶走来,齐白石眼前一亮,心情顿时活跃起来。
这丫鬟名叫胡宝珠,容貌秀丽,机智灵巧,善解人意。齐白石借机多次见她。
胡南湖察觉其意,积极撮合。
经好友撮合及发妻同意,1919年,56岁的齐白石迎娶年仅18岁的胡宝珠为妾。
为答谢胡南湖知遇之恩,齐白石专门为他绘制四条屏《福祚繁华》,估价高达9200万元!
有娇妾相伴,齐白石在京生活大有改善。
胡宝珠不仅细心照料齐白石生活,还学了不少绘画技巧,绘画水平日益精进,有时甚至连齐白石本人也难辨真伪。
传言她替齐白石“捉刀”作画甚嚣尘上,为平息谣言,胡宝珠主动封笔,专心相夫教子。
本以为日子归于平静,谁料一位新女子的到来,让胡宝珠再次陷入风波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齐白石好友王缵绪从四川千里送来一名婢女淑华,作为赠画谢礼。
68岁的齐白石对此颇为欢喜,但已有三子女的胡宝珠却忧心忡忡,心情阴郁。
每当齐白石与淑华一起磨墨作画,胡宝珠便怒气冲冲质问:“你都快七十了,还想干什么?”
齐白石无言以对,只能私下向好友抱怨:“为拙且蠢之贱妾占了内室矣!”
一年后,受胡宝珠刁难的淑华忍无可忍,哭着请求归乡。
齐白石虽舍不得,终认二人缘尽,临别赠200元大洋和一幅《鹦鹉图》,并题诗《许放淑华》以示不舍:
“湘上青山好景光,能言鹦鹉莫思乡。
太平桥外槐花下,亲手开笼欲断肠。”
对一名婢女,齐白石已算情深义重。
1941年,发妻陈春君去世,次年齐白石设宴,将小妾胡宝珠扶为正室。
当时齐白石已78岁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胡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